08 February, 2015

五年一期

在知道我要離開工作到荷蘭念書時
在某次自潛及攀岩(原來這兩個可以一起啊)後,在海邊的涼亭跟朋友有過一段對話:

- 我在想自己 35 歲要做什麼?

- 嗯?為什麼要特別想 35 歲?

- 你看,我們都在 30 歲左右去澳洲,因為要做件很厲害的事情。我覺得 每 五 年 就應該要做件很厲害的事情。你現在不就要去荷蘭念書了嗎?這就是很厲害的事情。再過一陣子我的 35 歲也要到了,可我不知道我要做什麼。。

- 疑?是因為要做很厲害的事情才去澳洲的喔?而且還有 每 五 年 做一次的規定?

- 疑?你不是嗎?

- 好問題。。。

當下我無法判定我對自己有沒有這樣的規定,
對我來說,很多事情都是想了很久了,
例如:
想出國念書 - 約莫是大四開始的吧(2000),那時在學校還去聽了德國留學的講座(好像還是翹課去聽)
想去 media lab - 工作第一年底吧(2003),那個在誠品待通宵的夜晚,買到了 peggy 的書
想念 hci - 第一次大概是大二 or 大三(1998 - 1999),第一次構思 mp3 player 直接互相傳輸檔案的 idea。第二次是去社區大學上小魚老師的通用設計(2008),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好想上課,也很享受思考的過程。

所以說這些東西都是醞釀了很久的東西
當然  是非常不認真地釀著
也總是被路上各式的風景給迷惑
雖然這樣  但寫下 bucket list 的時候可是一點也沒有猶豫
而這些出發點  像是 tatoo 般不知何時紋在腦中的某部分
清清楚楚地在那

(題外話,我好像對生命中自己得出的結論的那個當下都記得超清楚,自己有時候都覺得怪)
(例如小學的某晚自己想出負負得正的解釋興奮的跑去跟爸媽說明,或是泡在溫泉中想出碩士論文的 idea 之際恨不得像天才伽利略教授那樣可以寫下腦中滿滿的定理及證明)

直到真的去做了,才發現以前覺得困難的點  卡了十多年的點
其實都還是最簡單部分
例如覺得沒錢
例如覺得英文不行
例如沒有選擇奇怪道路的勇氣
以實際狀況來說這些其實只是最簡單解決的部分了
另一種說法就是如果連這些都無法 "靠自己的力量" 解決的話  那這條路也別想走了
繼續舒服地待在台灣  消耗那與付出不成正比的美好泡沫  也不是不行
但心裡就是哪邊過不去  很不舒服

不過這條路真不是普通的難走
心理  生理  環境  生命時間點  每一樣都悄悄地 against myself
目前已經走了 1/4 的我真心這麼覺得

因此常常需要回想自己的初衷
回憶那強烈的動機
看看以前的成績  想想在那樣的條件下可以以第一名錄取研究所的自己

好吧
如果把這一些通通考慮進去的話
自己都開始覺得這 其實 真的 是件很厲害的事情了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