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公館女孩住在公館,
至少在我們認識時是的。
那時班上有個從轉學過來的同學,
爸爸是外交官,
他則一張混血俊俏臉孔。
而他的女友就是公館女孩。
混血轉學生來的那個學期,
我常看見公館女孩的身影。
她並不是特別美的類型,
但在我眼中除了可愛的臉龐外,
她的眼睛似乎還透露著某種故事性。
但當時她對我來說就只是轉學生的女友,
不具其他形式上的意義。
轉學生一個學期後突然就離開了,
正如他無預警的轉入我們班一樣。
在那之後,我在補習班遇見了公館女孩。
那次見面有著宿命性的尷尬。
當時她正在補習班櫃台處理報名的問題,
櫃台處理人員不斷解釋公館女孩報名單上註記「流」的意義,
她則聽不太進去似的爭辯。
那當下我們總之打了招呼(有點尷尬的),
像正式開啟什麼似的。
之後我們有時會一起從學校去補習班,有時不會,在學校有碰到面就一起去。
我慢慢知道原來她帶著有趣口音的中文是因為國中前都住在歐洲的關係,
與那交換的就是無可挑剔,帶著迷人英腔的流利英文,
雖然我從不覺得她的中文有什麼問題就是了。
轉學生有天突然回到學校拿文件。
放學後我在學校操場遇見他們,
他的手搭在她肩上,宣示意味濃厚。
轉學生或許不知道我跟他女友(如果還稱的上女友)已算是朋友,
指著公館女孩對我介紹。
公館女孩低著頭問我「你晚上去上課嗎?」
「應該會去吧」
公館女孩微微一笑,像確認完畢似的把滿臉疑惑的轉學生拉走。
那晚她沒有去補習班。
高二時她選了文組,
沒有必要再補文組不需要的物理。
我們失去了那交談的正當性。
事情出現轉變是從英語作業開始。
那作業要求我們分組去路上找外國人聊天並錄音。
出發點不錯,但實行上有很多模糊地帶的學校作業。
首先外國人的定義就很模糊,
外國人與英語的關聯性也不明確。
但總之是必須完成的作業。
跟同組夥伴討論對策時,
我想到公館女孩。
不能說完全沒有私心,
但她在 某個程度 也稱的上是外國人吧。
於是我去找她商量,
她流露出開心的樣子,
我提及會錄音時她露出擔心的神情,
她不確定她們班英文老師有沒有辦法聽出她的聲音。
不過她想了想表示沒問題
「因為我不用上英文課啊!老師大概沒聽過我講英文吧!」
錄音當天我們一群男生帶著準備好的問題去找她。
作業規定 20 分鐘的錄音,
計畫是一組五人每人撐四到五分鐘。
結果我開場聊了四分鐘後換隊友,
四個隊友都像公務員蓋章似的跟公館女孩一問一答,沒有對話,
不到十分鐘就把問題問完了。
然後彼此大眼瞪小眼,
公館女孩則看著我。
「這樣不行」
我硬著頭皮跟公館女孩開始亂聊。
我問她最近在做什麼,看了什麼書或電影,為什麼來台灣,對台灣的印象。
她邊裝成很興奮的遊客邊回答。
我們聊電影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
其實是上週末學校剛播過的電影。
訪談到後面我毫無緣由冒出一句「I think you are very cute」之類的話,
她臉頰微微泛紅小聲回了句「thank you」
整個錄音最後 當然 遠超過 20 分鐘。
那個作業受到英文老師大力稱讚,
老師大概很開心我們這組真的有用實在不怎麼樣的英文跟 外國人 聊天,
他開心的講解美式與英式英語在發音上的差別。
我花了非常多時間在這個作業,獨自做了 transcription。
但我更在意的是公館女孩與我的對話內容。
高中最後一學期我搭上推薦甄試的風潮順利推甄上南部學校。
公館女孩保送上她家旁邊的大學。
由於不必準備聯考的關係,
有些課變成可以不用上。
我最常做的事情是跑到圖書館用電腦上 BBS。
在圖書館偶爾會遇見她,
遇見時她都好像很開心的樣子,
像害怕破壞什麼似的我們從不做關於見面的約定。
我們也一起負責了些學生事務,
例如製作畢業紀念冊及協辦畢業典禮。
見面的理由及次數大增,
但沒有無趣的見面。
畢業那天在回家路上我們剛好同路搭車,
她在車上問我暑假有什麼打算,
我說打工存錢買一台摩托車吧,以後去南部用得到。
她笑著說「你這個奸詐的台北人,可別傷了南部單純少女心喔」,
「妳才別欺負從南部上台北念書的老實男生咧」
到了公館,我們站在書店外亂聊,
我們透過玻璃觀察書店旁速食店內一對 看就知道 在相親的男女,
我們聊著她去年跨年時的活動,
也聊彼此對未來大學生活的想像。
那是我跟公館女孩最後一次見面,
照例相當愉快的一次。
大學的生活當然非常多采多姿,
我透過共同朋友知道她活躍於外文系,
也得知她在一次出遊中出了車禍傷了腿,開刀住院非常長的時間。
我從南部寫了幾封信給她,附上幾個可愛飾品。
她則用看起來花了很長時間寫的信,回應她把那飾品放在病房窗邊陪她度過非常無聊的漫長住院日子。
她隨信附了一本 ”靈魂的出口”,一本與她氣質很相襯的書。
我對她住院還能買書這點感到驚訝。
在一次回台北的機會我特地繞到醫院,想給她個驚喜,
那天過了探病時間,但我還是不死心的問了護士。
沒想到護士查了電腦後「她今早剛出院噢」
原來世上真有這麼巧的事,
19 歲時的我還無法理解的程度。
我在醫院外面打電話給她,有點 overwhelming 的。
其實計畫是除了驚喜之外,還有些 一直想說的話 打算當面講。
並不是需要立刻做出決定類型的話,但確實是只能也只該面對面講的話。
我在電話裡問候她的出院生活,
她家有點吵雜,可能正在慶祝她終於出院。
她問我書看得如何,我不好意思地回答只看了不到一半,
老實說那本書是我通常得花上很多年才看得完的類型。
她說她很驚訝我在她出院當天 “剛好” 打電話給她,
我講不出我其實正站在醫院外的公共電話亭內,
也講不出那些本該面對面講的話。
我極不自然的乾笑,
那 乾乾的感覺 迅速滑溜到話筒另一端。
她問我「你為什麼一直在笑?」
我回答不出,說了句「沒什麼啦」後迅速逃離電話亭。
那是我跟公館女孩最後一次對話,
完全稱不上愉快的一次。
幾年後我試著從共同的朋友打探她的消息,
有人說她回歐洲唸書,
也有人說香港。
我每隔幾年就會像突然想起似的,在網路瘋狂找尋關於她的蛛絲馬跡,
但那像滴在沙漠中的水似的,名副其實的什麼也沒。
有一年特別冷的除夕夜我寫了封信寄到她公館地址,
幾週後收到加註著 “查無此人” 的退件。
她那異常好記的電話號碼我再也沒撥過,
而那本 ”靈魂的出口” 也陪著我走遍台灣再到歐洲,
20 年仍沒能看完的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