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January, 2020

學術 paper 的故事性











「這個世界上也有和事實完全吻合,卻全然不真實的故事。那種故事大體上都很無聊,而且在某些狀況下還會有危險」 — 村上春樹《我們那個時代的民間傳說—高度資本主義前史》

如果要說我誤闖學術領域的這幾年有什麼領會,或總覺得格格不入的地方,大概就是這個了吧。

在 GRE 的訓練教材曾看過一句「Academics are the masters of eschewing clarity」
那時還天真的想說怎麼可能(笑)
但,真的是真的。

學術 paper 總是從 introduction 及 related work 開始。
其目的在於藉由努力的旁徵博引,說明你要講的東西是有邏輯的,絕對不是憑空想像的。
但這藏著ㄧ個本質上的問題:為什麼別人沒想到呢?被旁徵博引的 literature 為什麼沒提呢?
多數學術 paper 巧妙的把這點轉移成 contribution。 
講法上大概是「以前人想了這麼多,而我的貢獻就是架構在他們之上多走了一步」
貌似謙虛其實自大的論點。

再來關於 literature,
幾乎不管是什麼樣的領域,都會有兩派以上的理論,
他們貌似尊重理解對方,
但本質則無止盡地重複在說「我是對的,你的話我不知道」的概念。
為什麼這樣的情況會出現並持續存在呢?
道理很簡單,因為所有的 literature 都只是被其他研究員 在方便的情況下 所取用的。
今天我想 argue 某個論點,我當然會找對我有利的 literature,
至於那對我不利的,就稍微帶過,
或是找幾個不適用的理由。
一般來說這理由不難找,因為同樣的理由也大概可以用在那些對自己有利的 literature
(當然沒人會去這樣用就是了)

以帶有實驗的學術 paper 來說,
再來就是關於實驗結果與討論。
這是最歪斜的部分。
當然,白紙黑字寫下的都是事實(以一個有正確道德的研究員來說)
但那畢竟不是所有的事實,不可能是。
是說本無所謂所有的事實,因為能夠寫下的有限,
而寫作本身就是一個觀點下的事實。
因此無論怎樣的事實必定會加上作者的解讀。
就像尼采所說:「沒有真正的事實,只有詮釋。」
但是歪斜自此乘隙而入。
作者的解讀往往怎麼看都很明顯的導向某個方向,
另一個方向的可能性則被各式各樣的理由抹去,
寫得越好的 paper,越有所謂 故事性 的 paper 越是如此。
而無法抹去的就不放進 paper,
就這麼簡單,這不是 rocket science。

這是一門被稱為 academic writing 的藝術,
做得越好的人,越容易得到「this paper is very well written」的 review 。
大家一起製造出一篇又一篇「全部都是事實,卻傳達不出真實」的文章。
Clarity 像月亮那樣被吃掉,缺了一角,
沒人真的在意。

05.05.2020 後記:在指導教授的建議(或要求,我從來就分不清楚)之下,我終於也開始製造這樣的文章。簡單來說就是把不符合預期的實驗結果從 paper 取出,並在 method section 為那個量測數值編造 更合理的 理由(例如:我們量測那個數值只是為了達到量測以外的目的,因此對該量測值我們不會也不需要做分析)。以結果來說,這篇 paper 做了一些假設,執行了一個實驗,然後實驗數據完全符合我們的假設,天下太平國泰民安,結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