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在 IKEA 遇見 I。
正確的說,是看起來是I卻不應該是的人。
每當我跟人(雖然不多,但確實提過幾次)講到這時,
總得到刻印章般的回應:
“可能是你看錯啊!或是搞不好那就是I,是說你有上前相認嗎?”
我沒有上前相認,但我也確定我沒看錯。
為什麼我能這麼確定呢?
道理很簡單,因為當時我站到I的面前與她面對面地錯身而過,
那天IKEA店裡人很少,不大可能像東區那樣在滿溢人群的街道因注意力有限的關係只能眼睛睜開卻沒有在看(non registered eyes)
錯身時I看了我,我也看了I,
我們交換眼神的例行事務在電光火石間結束。
也就在那電光火石,我確定眼前是長得跟I一模一樣的人,
一樣的臉,一樣的身形,一樣的表情,嘴角一顆一樣的痣。
我是在同年夏天才認識I的。
我們因緣際會一起泡過非常多次水,
大部分在深水池,偶爾在海裡。
我們吃過幾次飯,看過幾場電影,
也一群人一起過了聖誕夜。
我意思是,我們有一定的交情,我們不只是點頭之交,
所以在IKEA錯身的當下,我感到強烈的疑惑。
那晚,我甚至旁敲側擊問了I白天在幹嘛,
我其實早就知道她當天計畫回鄉下的老家,
但還是稍微問了一下。
I一如往常的很晚才回訊息,
她回應鄉下真是好地方,偶爾看看父母呼吸點新鮮空氣真棒,
當然,我們都是平日必須得生活在城市。假日去泡海水的生物,
但偶爾住鄉下令人放鬆。
於是那時我的結論是,那個在IKEA的I不該是I。
直到最近幾年,在事件發生了十年之後,
我才有另一個結論。
或許,那天真的是I在IKEA,
而她因為某個 特定原因 不得不撒謊,
這是我在近十年成長中學到的邏輯
「世間有太多事情永遠無法被理解,而每個人都有千百個原因說著千百個謊。」
如果在IKEA的是I,那剩下的解釋只有
”在IKEA的不是我“
或者說,在IKEA不是長的像平常的我的那個我,
至少跟I平常看到的我很不一樣,因此她認不出來。
雖說我每次在鏡子裡看到的我好像都差不多,
但老實說,一天可能只會看到那一兩次,
有時忙起來甚至好幾天沒看到自己的模樣也不奇怪。
事實上,在為數有限的記憶中,也有幾次在看鏡子時覺得自己怎麼長這樣,
跟記憶中的哪邊有著不同,
就好像訊號在傳遞過程被什麼給參雜混入造成一定程度的失真。
如果不照鏡子,你能確定自己的長相嗎?
我是真的不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